生命科学

小学生生命教育探究①

一、 生命教育的内涵

人类早期对生命的关注,主要集中于生命的由来与死后归向的问题上。关于生死教育的探索是近现代出现的。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美国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开始倡导并践行生命教育思想。随后,英国、日本等国家也开始在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一词在我国教育界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生命教育出现之初,人们对其内涵、概念的界定多种多样。本文主要引用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慧教授的观点,刘教授分别从生命教育诞生与发展脉络的角度、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从生命特性角度、从真善美的角度来阐释生命教育的内涵。

从生命教育诞生和发展脉络来看,生命教育最早出现是针对中小学生对生命不珍视,伤害生命的现象,后来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重视,教育界开始寻找教育的本真,认为生命是教育的基点,生命教育应该是本真教育的回归。同时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许多中小学教师开始探索如何构建具有生命力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场域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的工具。

从个体生命的角度来分析,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多层次的。人的生命是持续一生的,人的一生也都处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生命教育也应该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过程,所以生命教育不是阶段性的而是贯穿人一生的终身教育;个体生命是一个完整的、全方位的发展过程,所以生命教育也应该是全人的教育;个体生命是目的性与工具性的并存,然而当代教育更多的是指向工具性、功利性的,精神性、意义性的教育缺失,所以生命教育还应该是心灵教育、精神教育、意义教育。

从生命特性角度分析,生命本身是一个能量场,生命教育可以借助生命本身的力量来作为教育资源。华特士在《生命教育》一书中写道:“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从生命中学习。”所以生命教育是回归人的本质的教育。

从真善美的角度分析,生命之“真”的教育,就是借助各种科学知识了解生命本身的特性,包括生命的诞生、死亡、个体生命的差异等;生命之“善”的教育,主要体现为如何对待生命、生命的价值以及关爱生命的教育,包括保护生命、关心生命、珍惜与尊重生命、感恩生命等。从教育的角度来讲,生命之“善”的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标准审视教育怎么做才好的教育,即生命化教育。主要体现为教育要以生命为本,遵循生命之道,开发生命潜能,以生命影响生命,促进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生命之“美”的教育,就是生命美育,以生命美学为基础欣赏生命、展示生命、丰富生命、完善生命、美化生命等。

从上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教育是一个多元的集合概念,包含多个层次和维度。生命教育是本真教育、终身教育、全人教育,也是心灵教育、精神教育、意义教育,生命教育是关于真善美的教育。归根结底,生命教育最后的指向都是在于如何培育一个具有优质生命能力的人。

二、 小学阶段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元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捆绑了人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人类被电子产品异化,人的生命价值、精神方向出现危机。在成人被异化的同时,中小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威胁,这种威胁对于价值观还未建立起来的小学生而言更为严重。

通过笔者对实施地小学生的随机访谈了解到,大部分的小学生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即使今天倡导家校共育的理念,但是很多家长依旧没有办法给予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一个方面是由于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另一个方面是家长文化程度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同时电子产品占据了家长很多的时间,使得陪伴孩子的时间减少。单元式的居住结构以及缺少同伴的陪伴,大部分孩子的闲暇时间也被电子产品吸引。混乱复杂的网络平台,对孩子良好价值观的培养形成巨大的冲击,而对于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小学生而言影响更大。中小学生伤害生命的事件频发也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小学生生命教育。小学阶段是个人价值观建立和培养的阶段,也是品格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生对老师与家长的敬畏让其较容易认同和吸收老师的教导,所以在小学阶段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价值观的固化。价值观一旦形成,在今后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利用自制教具和DIS设备模拟影响血压的因素的应
下一篇:没有了